发新帖

河流中垂钓是钩饵到底后基本上饵就没有了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   扫一扫,用微信登录

x
河流中垂钓,基本上每次钩饵到底后漂就下点提杆上来都是空钩,请问这是什么情况?需要如何调整?
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
大鱼快来 2016-4-17 11:12:08
沙发
  垂钓中,很多钓友都有过这样的体验:窝里鱼星四起,明明就有鱼,可鱼就是不就饵,真的是急死人了。好不容易,鱼吃食了,浮漂的反应非常准确,可提竿却不中鱼。这究竟是为什么?是运气太差,还是人品问题?答案自然是否定的。垂钓中有渔汛却不中鱼,你不妨从下面几个要点里逐一排查。

  浮漂有鱼讯提竿不中鱼的多种原因

  第一步:判断鱼星的真假

  窝里出现鱼,可鱼不食饵,有漂相提竿却不中鱼时,我们第一个应该检查的是究竟鱼星是真是假。究竟是鱼泡还是其他气泡。下面,小编罗列下假鱼星供给大家判断。

  1、假鱼星特点,由于是地下自然释放出的气体,所以经常表现为有规律地大小相同的串泡连发,大簇气饱间歇性的阵发与爆发,其显著特点是水泡到顶时,遇到空气就破,有时会伴有响声,且多伴有混浆水上泛。

  2、地气,在一定的地壳运动及其外界压力作用下,会从地下释放出气体,在水中形成气泡上泛,形状大小不等,并断断续续阵发,且位置固定不移。

  3、沼气泡,多产生于春夏秋季的高温天气,在多淤泥、多腐殖质的静水池塘中,水下腐烂物质遇高温发酵,经过霉菌的分解作用能产生一种可燃性的沼气。沼气不断泛到水面上来,此即是沼气泡,也有人称之为地星。地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,一个是散乱,到处乱泛,大小不等,而不会停止;二是固定在同一地点不移位。一般有地星之处,水中缺氧,鱼不摄食,即便鱼进口都不愿意就食,很难有所钓获。

  4、草气泡,是光合作用下的草星气泡,多数在艳阳热天出现。草气泡体积较细小,只有1—2毫米,成片均匀分布,有规律有节奏的连续不断的冒泛,可直观的反映出水底有成片的水草、苲草等水生植物。有经验的人,还可以按草气泡的范围及疏密程度,来判断出水草的面积、厚薄与空隙处。

  碰到以上假鱼星时,钓友就要转移阵地,换钓点。如果大片水域都是假鱼星,反应出水下缺氧严重,没有钓点可更换,那么则应该停止垂钓。因为缺氧严重的水域,鱼是很难就食的,多数会出现零钓获的现象。

  第二步:判断垂钓水域环境

  垂钓的水域环境跟钓鱼的难度和钓获是息息相关的。如果确定鱼星是真的,就要判断下垂钓的水域情况。

  1、 水底淤泥是否过厚。如果是塘底淤泥过厚,可以改用载铅量大的,能称得住饵的漂;或者减少铅皮,把漂调到能把饵称在淤泥之上的位置;或者改用较轻比重的饵料,总之,要把饵团落在淤泥之上,否则饵入淤泥,鱼想吃也吃不到,自然也就不会出鱼讯。即便窝中有鱼,也不会出现咬钩的现象。

  2、 鱼层是否起了变化。在垂钓过程中,鱼层出现变化是常有的事情。这个时候,我们要从底往上找钓层,找到钓层,自然会有渔获。

  3、 鱼受到惊吓。在人工池塘、黑坑等收费垂钓水域,你所呆的地点,很可能不久前有人呆过。如果之前垂钓的人,提鱼见鱼太小,重新摘钩抛入水中,反复此动作后,该钓点的鱼都会受到惊吓。此外,如果提竿太频繁或者提竿过早也会使窝里的鱼受到惊吓。正确的做法是鱼中钩后,要迅速提离窝点,遛鱼要远离窝点。实在没办法,最后可考虑弃窝,重新找钓点。

  第三步:判断饵料的情况

  如果确定鱼星是真实的,窝里确实有鱼,就应该从饵料的几个因素来进行排查:

  1、检查打窝的情况。窝料是否打得过重、过厚。打窝料是非常讲究的,打少了,鱼不聚窝;打多了,留在水底,特别在天气热的时候,随着气温升高,窝料发酵,氧气被大量消耗,窝中严重缺氧,鱼儿大多在窝上或窝边穿梭,不爱进窝,偶尔进窝,也不咬钩。如果确实是打窝的时候,出现问题,那么正确的做法是弃窝,重新建窝。新窝离旧窝的横向距离最好在1米以上。

  2、饵料的雾化情况,饵料是否雾化太好。如果饵料雾化情况太好,就会出现鱼诱量大,窝的面积过大、过乱。如果水的能见度太差,鱼儿只能闻得到气味却吃不到饵。这时正确的做法是果断地换饵,控制雾化程度,让鱼能吃到饵。

  3、鱼饵的味道情况,是否过腥、过香,味道是否过重。如果窝中的鱼偏杂、乱,且有乱窜的感觉,鱼只在窝边只游动,可不进窝中食饵,那就说明是鱼饵的味道过浓了。正确的解决办法是调整配方,重新拌饵,控制腥饵和小药的量。

  4、鱼饵的对口情况,鱼饵是否对路、适口。如果鱼饵过硬,适口性就差,浮漂上反应出渔汛,可提竿就容易把整个鱼饵原原本本从鱼嘴里提出来。如果鱼饵过于松软,钩饵到底,很容易只剩下空钩,这也是窝里有鱼,可漂不动,不上鱼的原因。此外,在一些有喂食习惯的池塘里,很多鱼偏口得厉害。这种人工塘就要跟塘主买饲料来进行垂钓,或者采用基础饵料试钓下情况。

  第四步:检验鱼漂的情况

  如果通过上述三个步骤,情况还是没有改善,那么我们可以从浮漂来入手,判断下情况:

  1、当浮漂不下沉,提竿却无鱼,可试下就近选个别的钓点来试下,浮漂的反应是否正常。如果反应正常,可考虑到是原钓点水面的漂浮物、油层、水温、水流影响而造成的漂不下沉,而非渔汛。

  2、漂的选择不正确也会出现有渔汛却不中钩。选用不同质地、形状的漂,就有不同的漂相。漂偏大,就会偏钝,讯号偏弱,如果漂太小,就会出现浮力不够。一般来说,吃口稳健,没有小杂鱼,可以选用硬尾漂;钓不同泳层鱼,抓接口,可以用穿程漂;鱼易上浮,主钓上层鱼,可以用竹脚打浮漂;小杂鱼多,鱼较刁猾,则可以用软尾漂。

  3、漂组颜色过杂。有的钓友的漂组小配件五颜六色,很容易引起鱼的注意,使鱼竞相追啄、碰撞,甚至撕咬,这样的鱼讯是提不到鱼的。正确的做法是使用黑色的太空豆、标座、铅皮座和8字环等。

  第五步:检查线组的情况

  由于更换线组会比较麻烦,所以,我们把排查线组的问题留到相对靠后的步骤。线组的问题,一般可从下面几个问题来入手:

  1、主线不符合水情、鱼情。如果主线比重过大,下沉到位压水后,下垂的水线会把漂向下拉一、二目,从而破坏了鱼漂的准确性,也容易出现假讯号;如果主线过粗、过硬,隐蔽性差,会加大水阻,易吸水,切水性、稳定性差,与子线的配合度也差,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到漂的准确性。在这样情况下出的漂讯,很难中鱼。

  2、子线选用问题。如果子线过粗,目标大,就容易引起鱼的警觉,就会出现窝里有鱼可不敢吃饵的情况。此外,鱼的窜线、鱼鳍的扇动也会使漂出现了假讯号,这就是浮漂有反应,可不中鱼的原因。如果子线过硬或子线打结,鱼吸饵就难以入口,或入口不深,有鱼讯,很可能提竿会跑鱼。

  3、钩的运用不适当。如果鱼钩过大,饵就吃不进嘴,鱼难中钩。如果钩过小,刺鱼不深,或钩被拉开就会出现跑鱼。如果出现提竿常初有重感,而后空钩出水,那就十有八九是以上两种情况。另外,如果钩条过粗,钩重饵就难入口;如钩条过细,钩条就有张开的可能,容易跑鱼。所以虽有漂动,但一个进不了嘴,一个跑鱼。最后,钩形选择出现错误,也会出现不中鱼的情况。因为不同的鱼,嘴形和吃口不一样,所用的钩形也应不一样。如一般来说,挂商品饵钓鲫鱼,可以用钩门适中、钩柄较短的袖型钩;钓生口鲫鱼、快鱼,钩门稍宽、钩柄稍长些的钩;钓凶猛、拉力大、有牙齿的鱼,则用钩柄长等类型的钩。

  第六步:判断鱼竿使用是否得当

  以上问题全部排查清楚,还是找不到问题所在,那么只能归结于鱼竿的问题。

  1、 鱼竿类别的问题。不同的水域适合不同的鱼竿,不同的鱼种也要用不同的鱼竿。如垂钓鲫鱼多的领域,最好用台钓竿或者鲫鱼竿,如果使用抛竿或者罗非竿,不是不能中鱼,但是相对而言,中鱼的难度会随之增高。所以,去到水域垂钓前,最好先摸清水域的情况,水域大概有多深,多远,水域里的鱼群以哪几种为主,再根据实际的水情来选择鱼竿。

  2、 鱼竿的调性问题。垂钓要根据水的深浅度、鱼体的大小、慢鱼快鱼的不同,来选择粗细不同、软硬度不同的竿。过软的竿影响起鱼的速度,贻误战机,提不到鱼;质地过硬的竿即使及时提竿中鱼,但由于挥竿的力度和惯性,很容易拉豁鱼唇、鱼嘴,结果一样是空竿而上。

  3、 提竿问题。垂钓者要抓准提竿时机,提竿的力度、角度、速度也要恰到好处。这些都是长期经验积累出来的。如果提竿用力过猛、过早、过迟,都是会导致提竿都是不中鱼的情况出现。关于这点,还要新手们在垂钓中多积累经验,多实践。

  4、 炮台架竿高度要调得适宜,竿稍入水不宜过长、过深;人的姿态要自然,不要驼背,身子略往前倾,手不离竿,注意力集中。姿势的正确可以让垂钓者在第一时间掌握渔汛,做出正确的反应,以免贻误战机,提高提竿中鱼率。

  当然,有渔汛,可是提竿不中鱼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多样的,未必是单一的,只有经过上述的综合排查,一步一步才可能找出问题所在。值得一提的是,天气也是影响垂钓的原因。大家也要把当地的气候环境考虑进去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  扫一扫,用微信登录

本版积分规则